首页 - 时尚

君子玉言/何名在心\小 杳

来源:大公报 发布时间:2023-04-26 09:23:23

收拾办公室。在这个单位工作二十八年了,除去派驻香港的七年多,北京办公室里,累积的差不多是二十年的东西。积攒的书籍、年鉴、论文集,起草的材料,记录日常工作的流水账、所经手每项工作的流程,发表的学术论文和随笔文章,办公桌玻璃枱面下的照片,加班时的简单生活用品,还有一盒一盒的名片……一边收拾归置、一边分类清理、一边回忆。整理得非常细,足足用了一周时间。没想到这也是力气活,足不出户却累得腰酸背痛,直不起腰来。

这像是一场暌违已久的再度相逢,与过去的自己重逢,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经历重逢,与来来往往的人们重逢。

因为工作关系,那时要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参加过许许多多的会议和活动。因此攒下好多名片,装了几大盒。为尊重对方起见,我一张一张梳理,如有留个人手机号的,要单独存放或处理,以免人家的手机号落到不相干人手里。


(资料图片)

这些名片可分成内地、港澳台、海外等几大类,其中还有来自美国、日本、东南亚的“老外”,他们是参加大型活动的嘉宾。单从名片设计上,港式名片与众不同,一是单张很少,多为对折──皆因各类实职兼职名衔太多,小小单张容纳不下──兼职更多的,甚至几摺为手风琴样;二是多印有本人照片。时间一长,印照片的好处极其突出──让人能一下子想起来“对啦,就是他/她!”梳理过程也很有意思:

发现了不少香港名流的卡片──前特首的名片,当时名衔是××司司长,名片背后有其本人手写的手机号。还有×××女士、×××先生的名片,手写着内地和香港手机号……他们都是香港各方面的精英、“大咖”。相识于早前,在港期间有了更多接触和交集。后来他们当中不少人岗位身份陆续发生变化,但一直是活跃在国家及香港社会的重量级人物。

有不少香港年轻人的名片,我还记得当时在什么场合见的他们,记得他们明亮活泼、热情跃动的样子,记得大家一起倾谈的场景,记得曾经有一次他们准备了十一个问题问我,有的还蛮尖锐──而无恶意。他们当中,有的如今脱颖而出跻身国家议政平台或成为香港社会中坚,为更多的人所知晓。有的则消失在公开的消息面,隐没于记忆的尘埃中了。这么多年过去,特别是香港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这些年轻人是否还一如当年那样活泼单纯?他们是否在风浪中坚守住了自己的寸心?是否仍专心致志于美好健康利国利他的事物?尽管他们已经隐于茫茫人海,我仍希望并相信他们还在默默地耕耘事业、服务大众,希望并相信他们依然是乾干净淨的浪花。

名片唤起的记忆逐渐清晰,面孔、声音一一浮现。有的见到名字不禁莞尔,彼此已经太熟悉了,就在耳边眼前。与他们从当时的萍水相逢、一面之缘,历经多年未断,特别是在港期间共同从风暴中一起扛过来,三观越来越契合,有了讬心之交、战场之谊。有的从一场活动中的嘉宾、对接联系的工作人员变成了后来的同事,一个楼层办公室隔壁相邻共事几年……

也有的内地官员,只是曾一起参加过培训,未有深交。后来从媒体上得知其高升,再后来也是从报章得知其落马。大浪淘沙沉浮起落,云泥立现。

近年人们很少交换名片了,见面加微信,名片有了“声光电”,立体了3D了。有的连面都没见,只是通过一个群组感觉不错,加了“好友”,聊得也投契。算下来,微信里居然有几百号“朋友”。有的不多聊,每天发个问候图──并不觉烦,还感念人家在惦记。有的只在朋友圈“集体”见面,也是一种交谈。有的平时“潜水”,深藏不露,但有事找能立马回应。也有的,一面之后再无机缘,没删除也没日常联系,彼此沉默于各自角落。广州的画家朋友周老师,每天发一首自创的五言绝句,配上自己的画或者拍照,如“和风拂岸柳,摇曳如浣纱。脉脉桃花面,随船到尔家”“春色迷人眼,花开紫燕还。幽兰香素澹,鸢尾舞翩跹”“初夏千山秀,云轻万壑连。孤帆天际远,相见又何年”……诗画意境相契,令人欢喜。

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同城市、不同工作生活环境际遇,与许许多多的人相遇相识,有的擦肩而过,有的成了旅伴互帮同行,有的中途下车再无踪影。不论同行多久,记忆会筛选、心会筛选。人的心是筛子状的,有不同形状的筛孔。筛掉什么、留下什么,各有选择。彼此筛孔相合的,相互珍视,成了永久的朋友。

还有的人,从不需名片,不需特别记忆。他们时时刻刻在嘴边在眼里在心里,这些人,叫做亲人。

上一篇:全球速递!遂川县云岭工业园区排出大量污水 严重污染周边溪流 下一篇:最后一页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