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演艺

用文字雕刻四川非遗传承人群像 何民《手艺的温度》出版

来源:锦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3-06-18 20:03:21

蜀绣为何能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相关资料图)

蜀锦的历史有多悠久?工艺有多复杂?

竹丝能织出薄如蝉翼的书画?

近日,非遗散文专集《手艺的温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该书由四川成都都江堰作家何民撰写。

作者先后用一年多的时间,采访了成都蜀绣、蜀锦、成都银花丝、隆昌夏布、藏族织绣、瓷胎竹编、羌族刺绣、自贡扎染、龚扇、绵竹年画、荥经砂器、道明竹编、新繁棕编13个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手艺传承人,讲述了这些著名非遗文明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真实记录了这些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 何民

缘起老一辈的龙门阵

这位作家为非遗传承人立传

全书以二十四节气入手,以10篇专访实录、近200幅彩色美图,从人文角度撰写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记录数十位非遗技艺传承人“手艺的温度”。本书图文并茂,并配以视频、音频,以补充一般图书的视觉、听觉不足的缺憾,让阅读更加鲜活、生动。

这并不是何民首次将笔端对准“手艺人”群体,此前他的一部《川西手艺人》,便用文字给曾经活跃在川西坝子上的手艺人雕刻了一组群像,生动演绎了川西社会的发展史,带领读者重新体味那些代代继承而来的手艺中凝结着的深厚趣味与情感。

一个作家的写作趣味或与个人的生活半径离不开关系。自小生活在川西平原的何民,儿时听老一辈人摆龙门阵,讲得最多的就是乡间那些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凭一技之长在城乡间赚取生活,他们的故事形形色色、有滋有味。

逐渐懂事的他,慢慢意识到大人们口中的手艺人离自己并不远,甚至就在身边。“大家称他们为匠人,如木匠、铁匠、泥水匠、篾匠、石匠、剃头匠......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手艺成就他们的人生,也演绎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因此缘,《川西手艺人》得以写就,也在这一过程中,何民认识了很多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便决定写作“手艺人”二部曲——《手艺的温度》,继续为这群非凡而平凡的人立传。

走出往事和书斋

重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技艺

第一部关于手艺的书是从0到1,何民从个体记忆出发,描摹往事,打捞历史,献出了他一以贯之的朴实、真诚之作。如今再写“手艺人”,又当如何?可以有所突破吗?还是沦为同质化之作?“以前写《川西手艺人》,书中人物大多是走街串巷的小人物,我不怕因笔拙而损他们的形象,因而写得很随意。这次不同,所写的大多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都是大师级人物,所写的非遗项目又都是最具四川文化符号,名闻遐迩的行当,如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中国独一无二的自贡龚扇等等。”何民坦言,为了写好新作《手心的温度》,自己不能再依赖于“积累”,而是要下大功夫,应当走出书斋,真正意义上地走近手艺人的生活,去观察、了解并研究他们手上掌握的技艺。

在前期的田野采访,何民发现,许多非遗技艺传承人都年事已高,“如绵竹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芳福,九十多岁了,仍然坚持亲自握笔绘制年画,为我们展示绵竹年画的魅力。”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单单是一门手艺的传承,而是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何民表示,通过“走近”手艺人,不仅让他对非遗传承的认识有所更新,也让他获得许多心灵上的感动,而这些感受和认识,最终成为他正式下笔、描摹这个群体时的“破题”之口。

谈到作者何民对此书的期待,他表示,因非遗手工制作的特殊性,一般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些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许多非遗的独门技艺就濒临失传。而新作《手艺的温度》介绍了一些非遗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展示这些非遗手艺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作品,还介绍它们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近非遗,投身到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列中来,让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非遗更加辉煌璀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泽登旺姆 供图 受访者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上一篇:Doinb评现在LPL前五中单:三个冠军中单+Xiaohu和左手 世界新动态 下一篇:最后一页

推荐阅读

更多>